对平等与公正的追求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女性主义自上世纪兴起,不断发展至今,成为主流亚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尽管男女平权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总体而言,女性群体的权利仍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对女权主义的研究,对于人类的 性阶级对立与社会意识对抗 的认识有重要参考意义。
显而易见,性别的产生与性别角色的固化是女性主义产生的前提:
性别的分化是自然选择中生物进化结果,有性别生物在后代的基因上适应性更强,更能在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中存活下来。
而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两性差异使得 性别角色逐步固定 下来,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明显体现出来,并由家庭角色产出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传统性别角色文化:“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以及”重男轻女“。
女性主义产生的 原因 在于性别角色的地位差异和性别歧视的存在:
女性主义者的早期主张是男女平权,争取女性的权益和生育自由。
即对现有性别角色的不公的诉求,基于性别角色的地位差异。(
由于性别所固有的生理差异,女性在男本位社会中往往处于弱势,这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凸显出来。)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女性主义的发展表现出一系列的带有 异化性质 的新特点。网络激进派女性主义发展壮大,愈加频繁的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在公众中创造了具有时代性的女性主义者形象,同时也出现了污名化和妖魔化,加深了公众对女性主义的偏见。
女性主义的内部分化在女性主义者内部产生分歧,平和女性主义者的部分力量用于对抗极端女性主义,使得女性主义不得不放慢进程,进而对女性主义本身进行思考。
出生于千禧年之后的新世代,从一出生就面对世纪之交的多元文化的影响,女性主义思潮对其有充分的吸引力,这一代的参与,再一次的发展了女性主义。
在女性主义追求公平,不是为了挑起性别对立,更不是为了追求单边利益原始内涵下。更加强调了女性主义 不仅仅 是在呼吁女性的权力和自由,更是在追求 人的平等和自由。
女性主义者所做的,是对现有制度和文化的抨击,然而性阶级的对立并不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女性主义只能像同性恋等问题一样,以亚文化的形态存在并发展。
女性主义的兴起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 中性化趋势, “力量和勇气”,“技巧与灵巧“不再固化在男女性别角色上,女性主体意识越来越强,这一趋势既是女性主义者取得的成果,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中性化趋势将伴随女性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女性主义所取得的成就,会激励 社会亚文化 的其他部分,使得弱势群体对自身的前途命运充满信心,对人类社会充满信心,从而缓和社会矛盾,男女平权运动的实施路径也将成为其他亚文化弱势群体的重要参考。
人类对平等与公正的追求不会停止 ,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解决,性阶级的对立 会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来。女性主义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而人类对女性主义的思考以及女性主义对自身的思考将不断完善人类对自我,对自身,对自然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