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这个博客,用了我两天时间。
作为一个神经兮兮的文科生 ,搞这些“技术活”确实挺费劲的,不是主题显示不了,就是更新没有作用。甚至网页上显示README.md的内容,我都用了好几个小时才解决掉。
除去前两篇早就写好的“论文”,一篇用来测试的“图片”,和一篇初始化的“Hello word!”,这应该是第一篇正式的文字。
挑选的主题是也是刚搭建好的,似乎就是为我准备的一样。
如你所见的这样,它没有评论,没有友链,没有标签,只有文字( 也许是因为我不会添加 )。
作为第一篇“正式”的博文,显得要认真许多。而作为我的自留地,这篇文字与其说是给大家( 其实我也就只给那么几个人分享了这个地方而已 )看,不如说是写给我自己。
在这么一个 荒诞 的世界上,能和自己对话,也称得上是一种享受了。
题目起了“皮囊”,准备写点“男性与审美”之类的事。 写到这里我已经忘记自己要写啥了 (言外之意是我要开始说胡话了)
提“皮囊”,往往要讲“灵魂”。但是以我的履历来看,写的东西是不足以触及灵魂的。那就暂且只提“皮囊”罢。(啧,文科生的废话文学,不行,得找个理由,emmm…好久没写东西了,有点手生)
一副皮囊,或好或坏,从出生开始,伴随人的一生(改头换面的手术没考虑啊)。
我听过一句话,这么说的:
皮囊千篇一律,灵魂万里挑一。
我一直把这句话当做是审美疲劳的怨言。
拿我自己来说,我喜欢好看的皮囊要胜过有趣的灵魂。但往往好看的皮囊并不会一直好看下去,好像是男性“喜新厌旧”的“本性难移”。
“一时新鲜”往往对我来说有足够的吸引力,但也只是“新鲜一时”(哈哈哈哈哈文绉绉的文字游戏)。过了“一时”,往往新鲜不再。
之前的首富马云说过一些话,大致意思是
好看的人看多久,就无感了,丑的人越看越好看。
这话我不敢苟同。有点严歌苓“审丑”的意味在。然而不可否认,“好看”这一优秀品质似乎确实是一过性的。再耐看的美人儿,也无非是“一过”里的“一”有点长而已。不仅美人儿,美景也是。刚去海岛时,一棵椰树,一只戴胜,欣悦许久。再后来,树成了树,鸟作了鸟,欢心不复。
于是我便妄下了结论,男性的审美是暂时的(因为自己是男性,便不敢草草代替了女性)。
顺便,也把这审美的短暂性当做男性易变心的根据。于是便觉这世间并无痴情的男子,无非没有遇到更好看的皮囊而已。亦或是遇到了更好看的皮囊,碍于能力,忧于失去,妨于声名 ,放弃了“进取”而已。
这一“男性与审美”的“规律(或称“法则”)”,也成为了我对男性的早期印象之一,作为“有色眼镜”放在了每一位男性身上。
我喜欢以自己为样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不知道他人,只看的见自己),所以上述“男性与审美”的“法则”,在我身上失效之后,便被我抛弃了。(不过我仍旧认为有相当一部分男性是受制于上述“法则”的)。
当好看的“一过”一次又一次的“一过”时,累积到一定次数,审美疲劳就不再是一种“疲劳”,而成为一种“厌倦”,像是一种量变导致的质变。男性的“审美”也就转变为“审丑”,开始由皮囊触及灵魂。
往往此时男子开始“成熟”,对“皮囊”的要求一再降低,只限在某一局部(像是泪痣,樱唇,媚眼),而开始寻求“灵魂”契合。
前面说了,关于灵魂,我闭口不提。那么回归到审美。
众所周知,审美是有时代性的(往往时代赋予了这一时代里一切当前的“时代性”,审美只是一个很小的切面)。而男性审美的时代性,往往是这一时代的雄性文化(生根于雄性群体)的体现。再讲下去又离题了,就此打住吧。( 其实是不想写了 )
余不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