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斐然的博客

一个大学生的胡言乱语

谁被代表?:“愚民”,“知识分子”,“野心家”与“独裁者”

中国的人民,一直以来是叫做“愚民”的。直到一百多年前的中华民国,“民权”一说才算兴了起来。到了解放后,“群众”一称才算推广开来。

不过,人还是那群人,虽然繁衍了几代,但远远谈不上“进化”。

说“统治”也好,“治理”也罢。究其根本,还是“谁代表谁”,“谁替谁讲话”。

政治的根本,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讲话”,政治权利,也就从“代表谁讲话”里产生。

“代表”有时候并不是自愿的,可以通过威慑,诱骗,欺诈等手段。实在“代表”不了,还可以灭口。

如果追溯到远古,那么“政治”无非是在部落里找个能“代表”大家的人,那么这个人也就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自然有了“权利”。
而他“代表”自己一个人说话时,也就有相当概率被理解为代表整个群体。

一直到今天,你依旧可以看到各个讲稿里“在此,我代表ⅩⅩⅩ”。依我看,这到可以作为文明源远流长的凭证了。

不止中国,那些“演讲政治”的国家,“演讲得权”的本质,也是“代表得权”。你讲得好,讲的我满意,我觉得你行,说的话就是我想说的,那你就上。

综合上面,也让我有了对“去中心化”的期待。毕竟,传统政治,总是有一个中心的。而政治上的变革,总是从经济领域掀起(像工业革命带来的资产阶级),这也是对去中心化数字加密货币期待的原因。不过,这篇文章并不打算谈这些。

回到正题上来,“谁被代表?”。

显而易见的,“愚民”总会成为“被代表”的对象。在“多数政治”的时代,人类群里中数量最庞大的“愚民”,往往代表着“正确”与“权力”。

我相信“多数政治”的时代会过去,但我也确信并不在我的有生之年。“多数政治”的本质是“真理站在多数人一方”。这也是“投票政治”的底层逻辑(“投票政治”是“多数政治”的一个体现)。

“人多势众”是这个时代的真理。即便是在未来,“51%攻击”也将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愚民”被代表,也便顺理成章的作为“权力”的来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民群众的伟力”,也正是这一点,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政治真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真理”在于他看到了人需要衣食住行)。可以说,《共产党宣言》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本《帝王心术》(太宗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停留在“认知”层面,而马克思说明了如何“应用”,而后的列宁毛泽东进一步在实践中达到了“熟练应用”,再之后的几位,便是“掌握”了)。

代表“愚民”的群体,很多时候是一种“自封代表”。其中在“知识分子”这一群体里尤为明显。

“知识分子”是指一部分“开化的愚民”。在古代,是读了些四书五经的文人骚客,在当今,是接受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学生”(这里的学生只是一种称呼)。

古代士人,往往“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想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当代学生,往往是“独裁者窃取了政权”,“人权受到了不平等对待”,“不自由毋宁死”。(其实是分为了“西化”的和“未西化”的,在此不做区分)。

两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想替人民说话。但是这种“替”,是自封的。

无论是古代士人还是当代学生,“知识分子”是脱胎于“愚民”的,所以就“顺乎自然”的成为了“代表”。其中,不乏有真想着“愚民”的,但更多的,是被“野心家”利用。

“野心家”从“知识分子”中产生,并且藏匿在这一群体中(“愚民中的野心家”往往并不能产生足够的影响,在此不计)。这里说的“野心家”,也是作为一个称呼,指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这“事业”或为苍生,或为私利。

“野心家”通过代表“知识分子”代表“愚民”。这里的代表,又偏向了“控制”的意味。
通过这种“代表”,会有一部分“野心家”成功的成为“独裁者”。

同样的,基于“野心家”的“事业”的不同,这里的“独裁者”也做为一个称呼,指“掌权者”,“统治者”,“独裁”意即集大部分“代表”于一身,便可以“独裁”。

此外,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即是否有“愚民”直接被“独裁者”代表。就中国的体制来看,“独裁者”确实是“一级一级的代表上去”的。而“直接被代表”,反而到成了最终的目的。这就是“知识分子”所诟病的“独裁者窃权”。

再者是“代表内定”的问题,表现在“选票内定”上。这是权力与制度结合的产物,“代表制度”与“代表权力”催生了“代表内定”,不过,这也不是本文的范畴了。